欢迎光临 声动未来听觉言语康复平台!
《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分报告:我国听力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 | 作者:听觉言语康复平台 | 发布时间: 2021-12-30 | 1479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图片


导语:2021年11月9日,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蓝皮书在京隆重发布。这是我国听力领域首部蓝皮书,全书系统归纳、总结、展示了我国听力行业发展脉络,客观分析了我国听力行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蓝皮书一经发布,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将陆续邀请专家解读蓝皮书总报告和各分报告,敬请关注。

第一作者简介

图片


王树峰,医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听力协会书记、副会长,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听觉言语康复、听力学职业教育。


图片


听力学教育伴随着临床听力学、实验听力学、听觉言语康复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成长,成熟的听力学教育是听力行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约40所大学和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听力学领域相关的学历教育,涉及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教育康复学和言语听觉康复技术3个专业。根据我国国情和专业需求,听力学教育的内容和办学方式不断调整,与国家技能人才等级评价和职称晋升政策对接,推动人才评价机制的高效运行,为迎接听力学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一  我国听力学教育的起步和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实验听力学和临床听力学的快速发展,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言语-语言康复等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听力学逐渐地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学科急需专业人才,尤其是业务全面、功底扎实的人才队伍,听力学学历教育自然受到了多位专家的关注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我国听力学教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开创期、21世纪初的百家争鸣期和2012年以后的学位教育专业化发展期。

我国听力学教育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相继举办听力学相关研究生教育及本专科教育的单位有: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现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滨州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广州新华学院、昆明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辽宁何氏医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康复工程系、邯郸学院等。随着听力学教育的蓬勃发展,2012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门分别在医学技术类、教育学目录下设立二级学科“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和“教育康复学”;在全日制专科(高职)的康复治疗类开设 “言语听觉康复技术”,共三门正式的专业,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听力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归属于医学技术类,设置了适量的基础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和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如临床诊断技术、临床疾病概要等)。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依据院校的自身办学特色各有偏重,既可以选择四年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也可以在第二至四年在听力康复和言语康复两个专业方向中任选其一进行深入学习。以常规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为例,核心课程一般包括言语语言科学基础、听力学基础、听力检测与诊断、听觉康复、言语障碍学、吞咽与吞咽康复学、语言康复学等课程。


(二) 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教育康复学从学科定义上看,是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目的是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培养的人员大多倾向于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残联康复机构、民政福利机构等综合康复单位或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康复学专业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基础听力学和康复听力学的内容。


(三)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归属康复治疗类,全日制专科(高职),学制三年。课程设置上,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全年,三年级则为顶岗实习。课程内容以临床听觉康复技术(听力障碍康复技术、助听器验配技术、听力检测与诊断技术)和言语康复技术(嗓音障碍康复技术、构音障碍康复技术、语言认知障碍康复技术)等实用性康复课程为主,部分院校也开设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要、康复治疗概论等课程。


(四)听力学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听力学教育起步较晚,学科发展相对薄弱,存在如下缺陷。1、办学时间短、教育规模小;2、课程设置差异大,培养标准不统一;3、地区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薄弱;4、职业门槛低,职业鉴定管理不稳定,职称晋升不通畅;5、学历教育宣传面窄,大众普及率低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想办法解决或改善。


二  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及社会组织加大对听力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听力学教育行业的管理平台,开展新职业资格认定,重视听力学科普与听力损失的预防管理。


三  我国听力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大数据平台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号处理方法的不断更新,影响听力学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的诸多交叉学科将被纳入大数据平台,如:人工智能技术,基因学、遗传学、医学信息学、现代医疗器械技术等。新的测听设备的创造与使用、新的测听手段与评估手段及新的康复理念的引入,远程听力检测、远程听力诊断、移动听力康复等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将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听力学教育的生态链将被重新定义。这将为听力学教育的发展搭建融合性、整合性和集成性平台,将为听障者乃至全社会提供更便捷的听力健康服务。


(二)创新思维,提供普通人群的听力保健指导

根据“世界听力日(Word Hearing Day, WHD)”近年来的宣传主题和世界卫生大会的《预防聋和听力损失决议》可知,全民健康覆盖下的听力保健与听损预防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凭借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医疗健康资源优势,可以深度挖掘听力学数据并定向分析,借助远程监测手段的成熟,制定有循证基础的预防和康复策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未来的听力学教育将开辟新的方向,不仅可以为听障群体提供教育、康复,也会更多地为普通人群提供听力保健的指导,在听力筛查和听力保健方面,发挥初级保健系统的作用,为感染、噪声和耳毒性药物等因素造成的听力损失提供系统的预防服务。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