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声动未来听觉言语康复平台!
2021.09.26|国际聋人日:“听”见这个世界
来源: | 作者:听觉言语康复平台 | 发布时间: 2021-09-27 | 434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会安于内心一隅且听风吟,会沉醉于天籁般的音乐之中无法自拔,当然也会因为聒噪的蝉鸣蛙声而心烦意乱……
这些是在我们看来极为正常的现象,但对于一个群体而言,这些却是他们企及的梦想,他们就是被上帝按了“静音键”仍旧“声声不息”的聋人群体。他们听不到这个世界美妙的音符,也听不到世间的绝唱,甚至听不到父母对他的呼唤,他们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没有声音,没有音乐,有的只是看得到听不到的唇语和手语,世界对于他们而言是静谧的、是静地可怕的。这个群体经常被称为“聋哑人士、失聪人士、弱听人士、听障人士”等称呼。但他们称呼自己为“聋人”或是“听障人士”。官方称谓是“听力残疾人”。


国际聋人日

2021年9月26日是国际聋人日,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决定将1958年9月28日定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其宗旨是造福于世界聋人,捍卫聋人的权利,帮助聋人康复。借此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关怀,让无声世界充满有声的爱!

目前全球听力下降的人数超过15亿(五分之一),近80%的听力受损者生活在低收入国家,且大多数人无法获得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我国听力残疾人数量居各类残疾的第二位,仅次于肢体残疾人数量。所以防聋、治聋工作是摆在我们国家、政府、社会以及我们医务人员面前的重大问题。每年新增的听力障碍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性耳聋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新生儿耳聋患者的出生。重视听力健康刻不容缓。

根据最新的听力程度分级方法,15亿听力障碍的人群比例分布如下:




声音,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听觉的形成包括声音的传导和声音的理解两个部分。


声音的传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空气传导。声波由耳郭收集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再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摆动,这样,声音就传到内耳了,并且音量有所放大。

另一种是骨传导,即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耳蜗内的淋巴液发生波动,从而引起听觉毛细胞兴奋产生听觉。用手指敲击位于耳郭后面的乳突表面,就有声音的感觉,这就是骨传导。这种传导方式只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会用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音乐家贝多芬,他患了耳硬化症,就用一根木棍一头抵住钢琴,另一头接触自己的颅骨表面,让声波通过木棍传达到自己的颅骨,用这种方式聆听乐曲。但是,到这种疾病的后期,就连骨传导也不奏效了。

当声音通过上述传导方式到耳蜗后,耳蜗里面会有毛细胞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至我们的大脑中枢,由大脑去理解这些声音的含义。我们每个人每只耳朵大约有一万五千个毛细胞,如果毛细胞坏死,将很难再生。比如说一个炮仗发出巨响,它的声波能量引起内耳淋巴液的剧烈振动,可导致毛细胞的纤毛受损。这种损伤不像鼓膜穿孔或是听小骨受损可以通过手术矫正,而是不论吃什么药或者进行一般的手术治疗,都无法恢复它的功能。之所以有很多孩子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耳蜗听觉毛细胞减少或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听力损失分级


听毛细胞不可恢复应该怎么办?


现如今我们可以恢复或重建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

  • 选配助听器

助听器几乎可以满足90%以上听损患者的需要。只要有残存听力,通常听力损失在80分贝以下,都可以首选助听器,且一定要尽早选配,避免大脑在长期不接触声音的情况下,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下降。


  • 植入人工耳蜗

尽管助听器的使用率比较高,但从根本上来说,助听器只是声音扩大器,随着听力损失一步步加重、听力越来越差,助听器的补偿效果也会越来越弱。因而就需要通过植入人工耳蜗的方式来获取听力。人工耳蜗是目前针对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最有效的恢复方式。


  • 毛细胞再生技术

鉴于毛细胞损伤后无法再生,医学专家们也一直在通过各种实验,希望能找到让毛细胞“再生”的方法。


如果有先进的、可行的、无需手术就可以恢复听力的方法,当然是极好的。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这无疑是所有家长的期望。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尚在实验阶段,距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之前,是继续无限期地等,还是采取最佳措施先拥有正常听力、更好地生活,这是需要所有人认真思考的命题。


保护听力 爱护双耳

1.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2. 避免各种噪音

3. 听音乐时最好裸耳听

4. 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5. 避免不当挖耳

6. 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7. 积极医治感冒

8. 饮食均衡,少吃高脂肪食物

9. 保持良好心态

10.生活规律,适当进行体育运动,预防感冒


希望大家都能爱护好自己的耳朵。因为自然聆听才是最美好的。言语不能表达,却可以用心倾听;故事不能讲述,却可以用爱描述;声音不能识别,却可以用情传递。国际聋人日,关注聋人,用心语去和他们交流,就会让他们的世界充满爱和阳光!



参考文献:

WHO《世界听力报告》

房玉新.关爱双耳 防聋治聋提高听障人群生活质量[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9,24(05):17-17.

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