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老师从临床出发,从双耳干预的优势展开,介绍了常见的双耳干预模式,主要分享了电声联合刺激(EAS)的干预方式和干预效果的相关内容,对未来双模式的应用提出希冀。
6月6日上午,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孔颖老师作了题为 “双模式的干预策略及临床应用”主题发言。
孔颖老师主要介绍了狭义和广义的双模式干预的建立、效果评估和长期随访的相关研究进展。

孔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听力学中心主任技师,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临床部人工听觉专业 组负责人。现任北京市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听力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听力协会理事。
在2017、2018、2019年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上,孔颖老师分别介绍了“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汉语普通话开放式言语识别能力与正常儿童的异同”“双模式助听的临床应用”。
本次大会上,孔颖老师从临床出发,从双耳干预的优势展开,介绍了常见的双耳干预模式,主要分享了电声联合刺激(EAS)的干预方式和干预效果的相关内容,对未来双模式的应用提出希冀。
如何实现双耳干预
双耳助听器:HA+HA;
双模式(Bimodal):CI+HA;
双模式的建立
传统双模式:

非传统双模式:
适用于非对称性听力损失者(不符合我国CI植入适应症),通过双侧HA或者差耳CI、好耳HA的双模式进行干预,以最大化地利用双耳优势,实现双耳效果。对于此类听力损失者,容易产生较好耳的依赖(HA),需注意对侧CI的持续佩戴和训练(通过音频直连或无线技术进行CI侧的训练)。

同侧电声联合刺激
定义:电声联合刺激EAS指在同一侧耳的低频声采用HA声刺激,高频声采用CI电刺激的干预模式,适合的听力损失类型:低频听力较好,高频听力陡降的听力。

干预效果:可显著提高离散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和声源定位能力。
新技术新产品:标准长度的纤细电极(低频部分电极可根据低频听力情况关闭或打开)、术中残余听力的保留(手术技术的进步)、电声刺激与全电刺激的转换(助听器耳钩和言语处理器的转换)。
临床应用趋势:上述新进展使得EAS在更广泛的听力损失类型人群中的应用得到可能,未来需要针对EAS的临床规程展开研究和讨论,以便达成共识。

双模式的调试
主要包括频率响应、选配公式、降频技术、动态压缩、响度平衡五大方面。

传统的调试过程主要通过调整HA以适应CI的声音,当前关于通过CI调试软件实现降低CI的延迟,实现CI和HA的音调匹配、响度平衡的相关研究正在进行,将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应用于临床调试。
双模式的评估和随访
评估:目前没有统一的指南遵循,临床主要从主观(助听听阈、言语识别阈值、量表等评估手段)及客观的电生理评估两方面进行。

随访:主要随访CI的使用效果、HA侧的裸耳听力波动情况及HA的使用效果、双耳整合和协同作用的评估。若双模式效果不好,则需考虑是否进行双侧CI植入,并且预估双侧CI的使用效果。
最后,孔颖老师对双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一方面,期待国内建立标准化的双模式及双耳协同作用的评估流程和指南,特别是针对婴幼儿的评估;另一方面,从双模式干预转换到双侧CI植入时的适应症及指南的建立也需要更多的工作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