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的档次其实本质上是对「接近真耳听力」的一个分级,越接近真耳档次越高。接近真耳,那么就要对用户验配助听器的需求进行分析。
咱们把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升级需求,其中基本需求就是功率和通道数来满足的。
1. 基本需求:放大声音
听力下降,所以小声音要放大才能听见。助听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放大。
数字式助听器,放大能力强的确实比放大能力弱的助听器要贵一些,听损特别重的,价格确实也越高,不过差异并不大。
但早期的模拟式助听器是所有声音都放大,包括噪声。但人的听力,不同频率损失程度不同。所以放大,其实只是一个最最基础的功能,并不直接导致价格的过大差异。
注: 功率越大,助听器的体积越大。
2. 基本需求:放大的声音适合自己
数字式助听器,就有了通道数的概念(不同厂商对通道数的技术方向不同,同品牌通道数越多越好),因为听力在不同频率损失程度不同,补偿目标不同,因此数字式助听器就可以根据不同频率的不同损失设置不同的补偿量。
通道数越多,声音越细致,当然也就越贵。一般来说8通道的足够满足基础需求算入门级助听器。
用机器猫弹琴来说明通道数的意义:88个琴键的钢琴的频率范围大概是27.5-4186.Hz。手指弹一个键,对应一个频率。
但是叮当猫来弹,那就是用拳头弹,一个拳头摁下去,就是同时摁了好几个键,弹响的就是一个范围。
类比助听器的频率补偿范围一般是125-8000Hz,通道越多,声音就越细腻(相当于钢琴的琴键越多,用手指弹)。通道越少,增益曲线越粗糙(相当于用拳头弹钢琴)。
听损越轻,对助听器要求越高。越是需要多层次的声音刺激,对助听器要求越高。自然也越贵。
3. 升级需求:音质升级
单个品牌,通道数越多,声音越细腻,也就越适合实际的听力损失,当然也就越贵。但助听器的音质,要综合考 虑采样率、处理能力、失真等问题。
通常越贵的助听器,音质越好(超大功率除外),也考虑到了除了言语声以外的声音处理,比如音乐等等。
2和3,基本上是2007年-2014年期间助听器区分贵和便宜的主要数据,也是2014年之后区分助听器档次的主要数据之一。
4. 升级需求:有选择性的放大,不爱听的声音不放大(降噪)
助听器放大的声音,并不全是我们需要的声音。因此,降噪是助听器很重要的一个功能。
在2013年之后的助听器产品中,通道数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或者说已有的技术已足够了。降噪能力则成为了区分助听器档次的一个数据。越贵的助听器降噪能力越强。
但助听器目前的降噪技术,和我们真耳的降噪还是有差距的。其核心就是——如何识别噪声。降噪太猛,声音没有层次感;降噪太差,噪声依旧。
所以这时候的助听器出现了比如指向性、降噪程序等等功能,在一些明显噪声环境可以有效降噪,比如优先你面对人的说话声,马路这种有明显噪声的环境,突发大音量的抑制。
可以说越贵的助听器,降噪能力越强。
5. 升级需求:打电话、看电视等等无线连接功能
戴上助听器打电话,声音经过电话、助听器两次处理,失真已经比较严重,很难识别。因此,出现了中继设备或者助听器内置蓝牙,可以无线连接电话、电视,这样减少一次处理过程,提高识别率。
越贵的助听器,这方面功能越好。
6. 升级需求:不同场景下的补偿智能变化
这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技术方向,人在不同环境中对声音的放大和降噪需求是不同的。比如菜市场、音乐厅、开会、上课等等不同环境,无论是噪声还是有效的声源,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就出现了手动切换或者自动识别声音场景的一些功能。
近年来上市的一些助听器,增加了app和助听器连接后,用户可以微调,助听器的设置数据也可以通过大数据优化等等功能。此外,还有防尘防水(全天候使用),外形优化,电源优化,儿童功能(电源指示灯等),材料优化等等功能,也是影响价格贵还是便宜的因素,但暂时谈不上主要因素。至于助听器芯片、受话器等生产相关的因素导致的档次差异,呃,这都不是事儿。由于消费电子产品和医疗电子产品在智能设备热潮中的借势交融,助听器使用更先进的芯片等硬件方面的升级,越来越少成为区分高中低档助听器的影响因素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助听器的进步一直希望帮助听损的耳朵接近真实的耳朵,可以说「越接近就越贵」(当然,前提是严谨、科学的验配)。
但最贵的助听器,和我们的耳朵相比还是很弱,所以保护好耳朵。